
当前全国所有的部省级城市,89%的地级市,49%的县级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1.2万家企业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而在全球,这一数字更是大得惊人!
智慧城市影响之大,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那么智慧城市建设有没有成功样板可以参照,有没有经验可以分享呢?今天,我们解析一个智慧城市失败的案例,就在中国。
据媒体报道,于2017年2月15日立案的武汉智慧城市项目诉讼案经过两年多的公开审理,终于有了新进展。
2019年7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民事判决书显示,武汉智慧生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武汉智慧生态)状告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胜天成)、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要求退还3507.4万元、停止合同履行一案,判决驳回原告武汉智慧生态的诉讼请求。投入近1.75亿元的武汉智慧城市项目以“烂尾”黯然退场。
如果单独看看这场诉讼的经过,除了其中复杂的技术术语和繁杂无比的关系外,简直堪比看一部精彩的商战小说。但是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案例,还是非常值得分析借鉴的。
一个项目失败,往往是多个环节、多个因素出现问题,所以笔者分析认为,该项目败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下面三个主要方面:
▲目标迷失
首先任何一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一般而言,大部分智慧城市是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为基础,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系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的全面感知、共享整合、协同运作、创新发展。很多智慧城市将居民现实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现代文明素质。
其次,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会有具体分解,都是分阶段推进的,每一个阶段对下一个阶段的应用目标会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技术发展和城市发展需求。
反观这个项目,对项目的目标定位就不是太清楚。
据媒体的报道,2013年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微软及其授权的华胜天成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在微软武汉分公司落户开发区、智慧城市CityNext项目合作、扶持新创企业、加入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引入“微软IT学院”计划、授权合格教育机构建立“微软技术实践中心”等6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随后,经政府采购程序,武汉经开区授权智慧生态与华胜天成正式签订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签订后,神州数码作为微软公司指定的代理商向涉案项目供应软件产品;上海蓝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微软公司唯一授权运营商向涉案项目提供公有云租赁服务;长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华胜公司全资子公司与华胜公司一起向涉案项目提供集成服务,自此华胜天成与智慧生态进行了近一年半的合作。
2016年12月5日,智慧生态委托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对项目进行了评估,所出具的《武汉开发区智慧城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及配置方案评估报告》认为,“微软提供的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及配置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兼容性都存在较大问题,产品配置方案缺乏测算依据,无法达到使用目的与效果”。
故此,智慧生态对微软及相关方提起诉讼,要求华胜天成向其返还已支付的集成服务费用226万元,微软返还其已支付的购买微软软件产品及服务款项3281.4万元,并同时终止《购买基于微软CityNext技术建设智慧城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合同书》中“构建智慧城云平台微软软件及云管理平台建设服务”、“微软技术实践中心及ITA软件”、“已租赁尚未使用的WindowsAzure(公有云)服务”等项目的履行。
如果只是一个商业合作项目,那么该项目被称为智慧城市项目,是不是不太严谨?是否有损武汉的城市形象呢?
▲建设供应企业主体责任缺失
选择有实力的智慧城市建设商和供应商是一个智慧城市成功的根本。在这个项目中,微软产品和服务选用最多,本身应该是最大的赢家。但微软却因为这个项目失败而声誉受损。
公平的说,微软并未与智慧生态签订软件和服务合同,而是通过集成商华胜天成、代理商神州数码、服务商蓝云展开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商业活动中的各类风险降为“零”,或者将商业风险转嫁到了合作伙伴身上。
而在智慧城市中选择微软显然也是勉为其难的,因为微软只是软件产品和云服务的提供商,很少有从事智慧城市这样大项目建设的经验。
媒体报道,微软公司在2016年11月1日给智慧公司的致函中表示,武汉开发区智慧云平台项目是微软在中国落地的第一个智慧城市项目。也许正因为是“头胎”,微软才如此小心谨慎。
5年前,几乎所有IT厂商、集成商都宣称自己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今,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淡出了智慧城市市场,或者只是低调参与。专家认为,微软作为基于欧美文化的IT工具厂商,对于应对现阶段蕴含浓厚中国特色的政府业务领域并不一定比一般的IT企业能够做得更好!
▲智慧城市运营缺失
中国自2013年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以来,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大大改造,给城市发展带来极大改变。但从实际来看,其中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出现不少的烂尾工程。
专家指出,武汉项目将大量的费用花在了购买IT软件、IT集成和云服务上,对于业务规划、集成和运营方面的费用明显考虑不足,这就是典型的智慧城市项目中“重工具购买、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业务、轻运营”的表现。
韩国自2002年起陆续投入400亿美元,在仁川市松岛地区建立世界首座“智慧城市”——松岛新城,但这座城市至今都未能完工,有媒体将之称为“另一座切尔诺贝利”。
专家分析说,松岛新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链上各个企业没有协同努力,没有以人为本,更缺乏本地智慧城市业务运营团队。
参与智慧城市的IT企业普遍存在着焦虑心态。特别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大都还是传统的项目模式,与过去30多年的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差不多,建设仍然是烟囱式系统,无法发挥智慧城市应有的作用。
智慧城市的模式,就是要实现“政府监督、企业主导、生态参与”的机制创新,成立一个市场化的运营主体。这个运营主体要发挥市场化运营主体的本地化优势,带动生态产业落地,联合本地公司提升专业服务供给能力;同时,要依托云+数的核心技术能力,提供高质量、智慧化的融合运营服务,满足民众、企业、政府的多层次需求,并以使用者付费的模式获取收益实现价值反馈,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拉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深圳云软和重庆市渝北区政府签订了云软西南总部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西部战略,成立了重庆云软子公司,作为重庆智慧城市的合作伙伴。通过这个子公司,云软获得了政府在数据使用上的授权,成为智慧城市运营商之一。
点评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并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其中,阿里的杀手锏是ET城市大脑,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的管理,从交通领域入手,深入城市规划、医疗、治安等多方领域;腾讯的绝招是强化“连接”优势,整合、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LBS、支付基础技术能力,赋能政务、医疗、旅游、交通等诸多社会领域;华为则聚焦ICT基础设施,欲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智慧城市的浪潮模式,要实现“政府监督、企业主导、生态参与”的机制创新,成立一个市场化的运营主体,等等。
如果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丰富,那么我们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从中国各地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围绕“优政、惠民、兴业”三大目标。
·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实现以人为本、智慧为民,突出“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需求、经济发展”四大领域。
·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泉”的精神,永不停歇、不断创新,要实现技术、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创新。
·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融通数据、互联共享,联通产业、串珠成链,要促进产业发展。